“师父,请喝茶!”
6月8日下午,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大厅里,两位年轻的绣娘在数百位市民的见证下,向上海绒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和许玉红敬茶,两位传承人庄重地接过茶,喝茶,然后回赠给两位绣娘精美的针线包。
“礼成!”随着主持人的宣布,上海绒绣的绣娘代表拜师仪式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6月8日是2024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浦东新区非遗宣传活动以“‘美’在非遗 ‘育’见未来”为主题,在现场举行了浦东新区上海绒绣工坊绣娘代表的拜师仪式,并为浦东新区第九批非遗项目和第九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授牌。
浦东各级非遗项目增至84个
在活动上,为周家渡街道文化中心、陆家嘴金融城文化中心、浦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沪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外高桥分中心这5家单位进行了上海绒绣传承基地授牌,浦东新区的上海绒绣传承基地增至7家。
仪式上,为浦东新区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高桥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颁牌,至此浦东新区拥有各级非遗项目增至84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上海市级非遗项目38个, 浦东区级非遗项目38个。
15位“新匠人”里,最年轻的是出生于1991年的叶资冰。作为“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的传承人,叶资冰自青少年时代便开始学习传统家具修复、古建修复和江南传统民居木作技艺。近年来,他参与浦东三林“南园”的建设和古建筑修复,向上海及周边各地输送古建修复技术服务,保护宣传非遗项目。
现在,叶资冰在工作中也带领00后学生逐步了解学习古建筑知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开始接过传统非遗技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非遗传承不“断更”的还有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当天在仪式上接过敬师茶的两位上海绒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明敏66岁,许玉红已经年过七旬。看到上海绒绣技艺后继有人,她们倍感欣慰。
今年元旦期间,浦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的浦东非遗体验馆,开设了绒绣工坊,旨在打造培养新一代上海绒绣非遗传承人的孵化基地。
“未来,绒绣工坊会广泛招募对上海绒绣有热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传承这项工艺的年轻人,为非遗定向培养兼具工艺、设计、管理、市场等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绒绣工坊将成为培养新一代上海绒绣非遗传承人的孵化基地。”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张磊介绍说。
这个浦东古镇正在申报“世遗”
当天的活动上,除了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主会场,浦东36个街镇也作为分会场加入了这场“浦东非遗盛典”。
记者从新场镇分会场获悉,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作为上海古镇的唯一代表,与浙江、江苏的10余座古镇一起,目前正在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遗成功,将成为上海市首处世界文化遗产。
新场镇地处浦东新区中南部,古镇保护区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0.48平方公里,是浦东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新场成陆于唐代中期,距今近1300年历史。新场因下沙盐场南迁建“新的盐场”而得名。元代设两浙盐运司署,曾是江南地区盐业重镇,民间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美誉。
古镇现有15万平方米成片古建筑、68座古仪门、2000米老街、1200米明清石驳岸,呈现古街、古牌坊,古宅、古仪门、古桥、古驳岸、古寺、古银杏“八古”历史风韵,留有“前店中宅、跨水为园”特有宅院格局,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保存完整。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新场现有市级文保单位2处、区级文保单位(点)7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拥有国家级非遗2项、市级3项、区级6项,非遗资源80多项。中国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熬波图》出自新场,被收录《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2008年新场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2014年两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称号,2017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是浦东新区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特色小镇。
赏非遗美食,动手学习非遗技艺,感受浦东非遗体验馆里的乐趣,离开时再带上几件心仪的非遗文创,生活中处处有非遗……
许多当天前来游玩的市民感叹,这里像是一个“非遗宇宙”。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非遗热、传统文化热,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在保护传承非遗过程中,不断创新,打造内容年轻化的丰富多彩的非遗和各种文化活动,“接住”了这波热度。
“传承保护非遗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内容,随着非遗热正规国内实盘配资平台,文化热的兴起,我们将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通过打磨优秀活动、剧目、培训、赏析会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浦东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张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