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首期特别国债延续了一级市场认购火热情况,上市首日竞价市场交投活跃。在部分个人投资者踊跃买入影响下,价格短时间内上涨较快,涨幅超过20%触发临时停牌。
就此,有债市专业交易员提醒,国债是一类可靠性高、回报稳定的债券,但其市场定价主要参照债券估值水平,过高的交易价格将导致债券收益率明显下行。此时如再行买入,该债券的投资价值将明显降低。
比如,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到期收益率为2.57%,对应票面价格100元;其债券交易价格每上涨10元,到期收益率将下降40多个基点。目前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交易价格已达125元,其到期收益率已下降至1.53%,投资价值相较其他国债而言,已不再具备明显优势。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监管层将密切关注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交易情况,如发现存在个别投资者违规拉抬或者自买自卖等异常交易行为,将依规快速查处。
超长期国债受捧,10分钟两度触发临停
5月22日,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式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行情显示,“24特国01”(019742)在开市1分钟内涨幅达到13.1%,触发临时停牌。
当天,上交所公告称,“24特国01”交易出现异常波动,自9时30分开始暂停交易,10时00分起恢复交易。不过,恢复交易后不到10分钟,该债券价格再度大涨至25%,触发第二次停牌。
上交所再度公告称,自10时08分开始暂停其交易,15时27分起恢复交易。与此同时,上交所提醒投资者注意交易风险,理性投资。
这样的热度同样在深交所上演。深交所上市的“特国2401”(102267)涨幅也超过23%,两次触发临停。深交所出手实施临时停牌。
15时27分恢复交易后,沪深两市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走势均出现迅速回落,截至15点30分收盘,上交所“24特国01”(019742)涨幅大幅收窄至1.32%,深交所“特国2401”(102267)涨幅收窄至19.70%。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我国超长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比重相对较低,发行超长期国债不仅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还能满足投资者对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投资收益来看,此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加权中标收益率为2.57%,较最近一次(4月29日)30年期国债加权利率下降3.8个基点(bp),但3.9的全场倍数和382.6的边际倍数反映出投资者对超长期国债的认可,认购热情高涨。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也可以参与购买超长期国债,除了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外,还有二级市场投资损益。”罗志恒表示。
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走势受多重因素扰动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关注度一直较高。
今年一季度,长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下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下行38个基点。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4月末,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也在不断巩固。
2023年我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2024年一季度继续保持5.3%的较高增速,开局良好,近期PMI、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和社会预期还在改善。这些因素都将支撑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产生了影响。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收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投资者无风险资产需求也在上升,债券市场投资的需求相应增多。
截至3月末,开放式公募债券基金规模5.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3%。特别是,部分机构为增厚债券投资收益拉长投资久期,对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20至30年期债券成交8.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倍,其中,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比重为24.8%,较上年同期上升约10.5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指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市场投资者会更为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近年来扬帆配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